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輔導老師的多重角色

今日上完博士班的督導實習課後特別有感。雖然不知道自己博班還能不能撐得下去,但希望自己以成為一個「具督導資格素養與研究能力的學校輔導老師」為生涯志向!

好像更能理解自己在面對行政工作、教學、輔導諮商時的腦袋為何常能切換得來但覺得格外疲憊和辛苦。因為教師的職業性格是比較有效率、效能、結構的、很用力努力的,當學生事務與教學需要看到解決與成效的同時,指導性自然就會比較強,行政工作亦然,這真的讓我覺得很耗能,雖然我知道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

相對地,我在輔導諮商工作上總是覺得輕鬆自在(接到危機個案除外!)也很享受在慢工出細活的改變歷程中。其實我工作幾年下來,不斷地映證了在充滿關係、情緒處理的輔導諮商工作中,著急、指導、認真努力都是派不上用場的!「欲速則不達」還真是最貼切的一句話。

然而輔導老師同時身兼這麼多角色,自然有我們使不上力的地方,就像爸媽、導師有時也有幫不上忙的時候!特別在系統中的人們對我們的期待是「老師」而不是「輔導」老師,是否在這樣系統文化的期待下,我們都被要求到已經不自覺地忘記:細緻地跟隨個案步調、陪伴著受傷的靈魂成長…這些從個案身上學習到的事呢?那不正是我們身為輔導老師最有功能、最引以為傲的部分嗎?

我想所謂的系統合作,除了討論分工合作來幫忙個案外,更重要的是讓系統中的人們對輔導老師有更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建立合理的期待,我們也才能繼續在晤談中不急不徐、穩穩地陪伴個案渡過生命的轉折而不需要為什麼人、事、效率、成果來負責(或者也可以想:如何不讓我們的情感轉移影響到關係!)

不同的工作,思維腦袋用的本來就不一樣,不能想說角色通通都切割就沒事。最近跟一些國高中的科任老師、導師私底下聊,竟發現分工專責化此舉一出,有人覺得輔導老師=各項都做但都不專業,專輔老師=個案到他手上不久就會改變結果也不是這樣,心理師=不是老師但也太有自己的工作原則啊個案也沒有比較好。以上三者真是欲哭無淚,完全就還是老師職業性格的快又有效在思考啊!究竟這些刻板印象怎麼來、怎麼解,新角色進來系統一樣又有新印象,說到底好像就還是那個「期待」的問題。以上真是個大哉問…

期許有天,我能站在更有力的位置,讓更多的人懂這些事,讓輔導老師回歸到我們當年誕生的本質上。更希望自己到了那天不要忘本!加油,大家都辛苦了!伙伴們我們一起加油!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當多重角色交集時:評鑑與行政使得輔導工作偏離本質

輔導老師本來就是個多重的角色,既有教師授課的本質,也有輔導諮商人員的功能,因應教育部的多項政策規劃以及日新月異的政策推動,輔導老師也擔綱了無行政加給的行政工作。下面這段是輔導室今日工作狀況的實錄,其實也差不多是每日狀況的實錄了:

今天五間個諮室都不夠用,個案要漫出來地爆炸多,套句最近很流行的句型:整個辦公室的角落都是我們的晤談室,連會議室和團體諮商室都拿來用了。而且談完空檔也沒時間好好寫記錄,家長與導師的諮詢電話接到手軟,電話響個不停,導師來電又來電,因為我們一直不在位子上或是忙線中。我都跟同事開玩笑地說,拍影片到youtube應該網友會覺得我們這裡是業務部還客服部之類的,也太爆炸了!!

這學期又因應12年國教與新課綱,輔導老師也加開特色課程與拓展性課程,加上在公開會議上因應其他老師們的「寶貴意見與指教」而被上級裁示無限上綱的業務擴展,不用說我們本來就有授課的生涯規劃科作業已經堆到像山一樣改不完,還有本來就沒少過的生涯、升學、性別、生命、家庭教育等業務,我只能說在這種情況下,辦公室的氣氛真的很低迷啊!一般專任老師是下午四點鐘下班,我們同時是專任老師但總是會忙超過下班時間,六點鐘離開辦公室算是很平常的狀態。

下班離開時,我覺得大家都不想再多說一句話,愴惶離開辦公室。我常想,如果說這是全國各地輔導室的常態,這樣子的我們該怎麼陪伴需要幫忙的孩子們呢?

看了下面連結的這篇文章,正好最近開始著手做(印)友善校園的成果,心有戚戚焉啊!有時很不解,各種的評鑑這麼勞民傷財、浪費資源、消耗教育人員的能量,我們真的都沒辦法表達不滿與抗議嗎?基層老師的生活每天都像打仗,所謂的業務也多是因應評鑑而不得不做的,是什麼讓這些官員們如此沒有同理心又樂此不疲地一直要求要看這些文件、表格跟數字呢?聽到近日友校的各項訪視評鑑都是用組長、老師們的肝換來的,真的很感嘆…更不用說教育專業發展評鑑,那只是針對科任老師與導師設計的東西,輔導老師根本就不適用!而且說實在的,在我自己實際作過評鑑以後,其實也都是看誰的紙上談兵功夫好就能通過評鑑,一點意義也沒有!好的老師還是付出和過勞,爛的老師還是能繼續教書等退休。

我們是為了教育下一代才來當老師的,不是來作文書工作和寫績效報告、作成果冊的啊!有興趣的伙伴可以看看下面這則新聞和評論。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放心還是放手?談適性輔導與志願選擇



今天是大學指考放榜的日子,看著榜單讓我想到半個月前,和學生們討論志願上的互動,更讓我想起了十多年前自己填志願的種種畫面:看到成績好的人好像很好填、志願熱門科系隨他選,反觀自己卻對生涯很是迷惘、和家人有很多想法上的不同、離鄉背景還是要就近就讀……如今,自己當了高中輔導老師,每年都要陪著學生們填兩次志願,除了升學率是各校行政都很關注的焦點外,我個人認為這其實是蠻重要的一項工作,再加上最近看到一些評論與報導,很是感嘆!
我認為,之所以說選填志願輔導這項工作很重要,並不在於幫學生做出最精確的「落點分析」,說真的補教業在這塊的投入,根本不是學校輔導室能夠做得來的。但是以輔導的本質來說,輔導老師要做的本來就不是用分數去跑出所有學群的科系給孩子「照著填」,更不是用所謂的「落點」來決定孩子接下來四年甚至是生涯的唯一指標。我們在做的其實是幫助孩子從他高中三年的學習過程中、甚至是他這十八年來的成長歷程中,透過客觀的心理測驗或是在學綜況,幫助找到他們喜歡且能投入的生涯大方向。我們可以提供很多的生涯資訊、職業與科系間的概念,投入更多心力的還有在前面三年中我們透過各種輔導活動與講座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族繁不及備載。

但是事與願違,這樣理想的「適性輔導」願景其實在實務現場會有很多的困難。最大的困難就在於「觀念」。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做父母的天性,都希望孩子好,但所謂的好,其實也是來自父母的生命經驗、社會歷練以及大環境的態勢,擔心孩子會輸給別人、沒有競爭力、沒辦法適應臺灣的教育制度、擔心工作、擔心薪資…學校擔心升學率與榜單漂亮與否,這直接地影響到招生問題…與孩子相處最多的學校老師們其實也多半已有是孩子了,將心比心地關照下,也常聽到名校情結或是執著某些熱門科系的選填輔導原則。十二年前的我是如此,十二年後仍然如此,到底怎麼了呢?

我覺得上述的觀念也並不全然皆錯,適應社會也是重要的,但若只是一味地符合社會期待卻忽略了個別差異,那就是壓抑了!有些孩子的不快樂很早就會有外顯的表現,但有的孩子較順應而為或是所謂的「乖」,往往到了自己長大了較有批判思考能力以及相對地有決定權時才會發聲,通常也就是在高中過渡到大學的這個階段。說實在的,子也已經要十八歲,是個準大人了,難道孩子的未來不需要他自己多想想嗎?常有家長會問我說:「我是希望他選A,但老師你的意思說選B,孩子的能力較能發揮也能因為有興趣做得久?!那如果今天他失敗了怎麼辦?你要負責嗎?」我想,任何選擇都會有風險,我們誰都沒辦法為孩子負責,因為他的人生得要訓練他學著為自己負責!我們用歷練與時勢的建議真的就能幫孩子奠定「成功」的人生嗎?當這樣充滿緊張、焦慮的氛圍充斥著社會、家庭乃至學校,大家都在忙著要推著孩子要去「適應」這個社會,卻忘記除此之外我們每個成人不也都是用不同的方式「活」過來的的嗎?

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學習輔導與諮商時,恩師打了個比方:如果教授總是示範給我們看諮商要怎麼做才是「對的」,那麼每個人都變成××牌罐頭(××請填入你自己的學校…),就沒有個人特色了;同樣的當我們急著把孩子推向所謂的「適應社會」的樣子時,因為好奇和快樂的自主學習力、因為不怕犯錯而無限延伸的想像創造力也就跟著被磨掉了。並不是說念學科不重要、也不是要排拒升學考試,而是在這些分數堆疊的高牆下,我們在意的是孩子們怎麼堆疊的、怎麼爬上來的,還是我們只看見每個人爬得多高呢?過程中的價值,往往也只有在停下來細細與孩子聊時,才能被看見和疼惜;然而在做這件事情的人,經常並不一定是孩子們最渴望被看見的人!

而上述這樣的觀念,其實行之有年,教改想要破除這樣觀念是番美意,但近日社會聲浪卻也實實在在地反映了輔導老師在選填志願輔導時常見的棘手議題:長輩和孩子想要的不見得一樣!上星期去苗栗縣教育局帶工作坊時和在地老師們有很多精彩的對話,其實輔導老師常扮演著很尷尬的角色,說我們的專業建議也不是,不說也有違自己的良心,在種種的考量下,有時我們好像也只能順著多數的聲音走,自求多福。聽著老師們無力的告白,我鼓勵著在座的輔導老師與心理師能做多少是多少,同時也別把自己擺在一個好似另一個可以決定孩子生涯的角色上!

如果說回到生涯就是會有變動性這件事上來說,生涯可以被規劃,大家的意見也都值得參酌,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引導孩子擁有因應生涯變動的能力,此時的選擇也許不是最終的決定,我們成人不也有許多的轉職和變遷嗎?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許還會有更多的可能性,而這個可能被看見,對許多失意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動力!往往在和成績表現不盡理想、填不到自己夢幻科系的孩子身上看到能夠在這樣的觀念討論中,看到他們重新對人生燃起了希望,也願意給自己更多的彈性和接受度。有孩子打趣地跟我說:「其實大人才是最不能接受變化的!」真是一語中的。

曾經和一個家長懇談志願選擇一個多小時後,跟家長這麼說:要放心大概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孩子再優秀再有成就,我們難免都會擔心,因為那就是父母的愛;但是上了大學孩子的生活重心總是會漸漸離開家,我們也得學著一點一點地放手,因為接下來我們也得要面對和自己、夫妻、自己的生活了。讓他們也嘗試從挫折中學著面對自己的人生吧!

同樣的,不論是老師或是父母,在我們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給他支持和關愛,當他需要幫助時和他討論,確認他是否有經思辨、有獲取資訊的能力;若然,那麼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參與他的人生但不是決定了他以後要過什麼日子。適性並不是要師長幫孩子決定他適合什麼,而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適合什麼,放下我們的執著與過度期待,才能真正看見每個孩子的亮點。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北捷事件的安心文宣參考

以下是事發當晚在學校粉絲團發布的文章,學生使用社群網絡的程度較高,沒想到真的很快就有學生來信反映求助,也得到很多輔導伙伴們的響應,大家一起來做好自己與身邊他人的心理健康照顧!另附上給家長與學校同仁的安心文宣下載連結,不需要再詢問囉(家長、教師安心文宣下載按我),註明出處後歡迎轉載文章。
--------------------------------------------------------------------------------------------------------------------------------
【給親愛的成功人,來自輔導室的問候】

帥氣成功人,夜深了還沒睡嗎?不知你是否也和小編老師一樣,今日看到了很多關於北捷事件的新聞而感心情沉重呢?我想很多同學都會想著…如果今天我不是因為練健康操、練社團成發、去補習…我很可能就坐到那班車了…

我也猜想蠻多人和我一樣基於好奇和驚訝的心情查閱相關訊息,卻不經意地看到了很多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然而每個人對於這些狀況的反應不一,有的同學可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有的同學可能會感覺到不適、緊張、焦慮,對社會感到憂心、灰心,甚至是搭捷運時都感到擔心害怕、草木皆兵等狀況,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反應,畢竟這真的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件。

如果說這樣的狀況經過一週、兩週仍未好轉,常常畫面影像還是在腦中、擔心害怕焦慮的情緒在心中都揮之不去,甚至讓我們不太想、不太敢出門了,那麼小編老師誠心建議你,要趕快向學校輔導老師(校友可以找大學的諮商中心心理師)或是身心科醫師求助喔,因為這很有可能已經是所謂的「急性壓力症候群」。

※接下來你可以做什麼?
1。持續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況
2。儘量少再接觸這些與事件相關的刺激
3。關心你身邊本來就比較敏感、脆弱的同學朋友
4。規律的作息、運動、和朋友聊聊都是很好的紓壓方式
5。尋求宗教的慰藉和支持也很好。

最後祝福大家都身心平靜,一起為受難者與每個聽聞事件的人們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