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一個心理師/輔導老師看婚姻平權法案的議題

關於婚姻平權,論述很多,資訊很多,我不是法律專家,但我有用心去研讀修正案以及正反兩方的意見,也試著去理解大家到底在支持什麼、反對什麼。

今天我只想以一個心理師、一個輔導老師的觀點為反婚姻平權團體你們所謂「無聲的孩子」說說話,但我不想筆戰:

每次這類議題、集會活動前後,都會有孩子「低調地」來找我求助,他們說著內心的掙扎、痛苦、厭世、厭惡自己,甚至有的會想傷害自己…即使看著電視、滑手機、聽到師長朋友談起,那都足以造成創傷反應、慢性的憂鬱與焦慮了…

走向街頭反對婚姻平權的人們啊,也許你們不知道就在你們表達訴求的同時,有多少孩子比你們想像得瞭解自己的性取向,那是造物主賦予他們的禮物,那不是罪惡,更不是被教出來的!當他們透過各種管道,看著這個社會的撕裂、仇視歧視與不一致的言行、漫天散布的扭曲價值觀,這一切都像是洪水般氾濫與蔓延,令人無力又心慌…

我不知道這樣舉例是否適妥,但你還記得討論著基本工時工資、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種種稅制與打房政策…當制度與法規的問題影響了我們的權益時,你心中的感受是什麼呢?試想,在很多想成家卻因法規不能成家的人們心中,感受到的可能更強烈:因為那影響的是一個人存在的價值,與追求人生完整的渴望被否定了!還是在你心中其實是覺得「你們不配擁有」?

你還記得種種社會案件過後,你心中的那種不安、多疑、焦慮、避開某些人事物、注意每個人的眼神和眼神這類的經驗嗎?那威脅的是人身安全,很可怕!

但你們也許不知道,這些反對婚姻平權所呈現出來的言行,都已經讓下一代的孩子們生活在恐懼當中,否定的是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長期生活在不友善的世界,威脅到的是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與心智發展,嚴重者同樣也可能影響人身安全,我覺得也很可怕!

不覺得跟你們想要守護的東西恰恰相反嗎?

身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慶幸你們的孩子們其實很多都漸漸能消除歧視,性別平等教育多少有些功效,前輩們你們辛苦了!不過你們那個年代沒有性別平等教育所以有這麼多的歧視與恐同也是能夠理解。但我覺得教育真的要再很努力,因為臺灣人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還是如此沒有智慧進行思辨和識讀,我會說:我會好好教育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教他們性解放(從來也都沒有,那都是謠言,假的!)而是教他們學會怎麼尊重差異,言行一致,善用他們的智慧來思考!

再多說一句,雖然不想這麼說但我真的要呼籲大家:
你們也許也不知道,這種社會集體恐慌與焦慮,對成人的殺傷力也同樣是很大的,無意之中把「只是需要從法律到社會都可以被平等尊重對待的人們」推向社會角落或絕望邊緣,可能你也是其中之一!

推薦影片:阿爸的心內話
很多的恐懼是因為不夠瞭解,那就像片中的爸爸多作功課吧!不要再看懶人包或聽信、散布病毒式的資訊了,這只會讓更多的孩子心碎與痛苦。相信造物主賦予你的理性與智慧,好嗎?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你的勇氣在哪裡?認識勇氣心理學之父阿德勒

同學們應該都對精神分析學派的佛洛伊德並不陌生,在公民課本上有學到過本我、自我、超我之間如何交互作而形成我們每個人的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但同學們可能對於「阿德勒」相對不熟悉,他也是當代心理治療的重要影響人物之一,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派」。以下我們將從阿德勒的故事,一起來探討「勇氣」這件事。
阿德勒在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自幼體弱多病且行動不便,加上多次與死亡經驗相當靠近(出車禍、弟弟死亡、得肺炎…等),求學階段成績也不突出,特別是數學更是挫敗,也因此從小就經驗到很深的自卑感;但這些經驗並沒有打敗了阿德勒,反而是讓他5歲就立志要當一個醫師濟世,努力地學習數學,後來更在25歲時就取得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阿德勒的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的,從原先眼科、內科工作中感到生命逝去的無力,因此他轉往神經科和精神科,並追隨佛洛伊德門下研修精神分析近10年,後來還成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後來阿德勒認為佛氏的性心理學以及早期經驗決定論太過於武斷且宿命,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以及他在臨床上的觀察,其實人是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生命任務的(工作、友誼、愛),而「自卑感」就是讓我們得以超越自己、超越限制的最大動力來源
阿德勒認為社會因素會比性心理因素在性格形成上扮演更關鍵的角色。我們早年生活經驗確實會塑造我們的性格,但是如果太過放大了「自卑感」就有可能會產生種種的心理困擾。我們可以透過對自己的重新認識、與他人的互動,學習如何在對社會有貢獻的基礎上,發展出我們面對生活任務的積極態度與有效方式,那麼我們都可以活出價值,並且不斷朝向「完整的人」邁進。
從上述阿德勒的簡短介紹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幾件事可以作為生涯選擇與課業學習的參考,以下舉例說明:
其一,當時佛氏為心理治療的顯學,但阿德勒本著臨床觀察、學習精神分析多年,消化咀嚼之後勇敢地提出批判甚至自立門戶,後來還推廣到美國本土;阿德勒也可以永遠作為佛洛伊德的追隨者,但他勇於和多數人持不同想法,且能忍受挫敗與質疑,耐性地逐步提出假設、驗證,讓世人相信這是一套學說,終於成為當代心理治療大師。例如:當大家都告訴你選幾類組、填哪個科系發展比較好時,是否你也會將此視為一個問題來探究,主動地為自己的未來搜集資訊,綜合心理測驗和學科成績來客觀考量生涯選擇,這是「為自己做選擇的勇氣
其二,阿德勒小時候的體弱多病、學習不佳,也許他當時也曾怨天尤人或想要放棄自己,但他始終對自己懷抱相信,勇敢地去面對和承擔生活任務的挑戰,因為在他心有著對未來生活的願景與想像,若此刻不勇敢地去面對挫折,又怎麼會有往後美好生活的到來呢?例如:有時我們覺得課業太無趣、太辛苦,可能會想要玩手機、遊戲,休息一會兒是好的,但常一玩就過了好幾個小時,會不會是我們太害怕自己努力了卻沒有預期的結果,因而選擇逃避呢?這是「承擔失敗與責任的勇氣」。
其三,阿德勒認為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我們人生在世重要的行為動力來源,但是過度補償自卑就會變得有優越情結,事事處心積慮想要勝過他人、自私自利甚至剝奪他人權益…等。我們終將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生活任務如果能建築在對社會的關懷上,才能夠適應良好甚至是理性改造這個社會。例如:我想要選擇念電子工程系主要是因為我想要研發更符合弱視者使用的人工電子眼,讓他們也能重見光明。這是「有社會情懷的勇氣」。
從阿德勒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勇氣其實都在我們身上,只是我們好久沒有與他共處、不習慣讓他為我們發聲、不放心交給他驅動我們嘗試各種的可能性。也許現在的你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挫折,但如果心中還有一些些被你遺忘許久的勇氣,抱持著為自己負責、對他人和社會關懷的信念,試著踏出一小步嘗試看看吧!如同《麥帥為子祈禱文》中麥克.阿瑟將軍希望天父能引領他的兒子走上崎嶇的道路,或許平順的人生是大家所嚮往的,但再平順的道路都還是會有起伏,人生亦是如此。
讓我們勇敢地承認、欣賞、接納自己是個不完美的人,讓克服自卑的勇氣引領我們積極地面對人生吧!
延伸閱讀:被討厭的勇氣、勇氣心理學、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