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給自己三十歲的生日禮物:我在教育部反課綱微調現場

正式踏入三十歲的這一天,我選擇來到教育部前,用我能參與的方式支持這群學生。

說實在我對課綱還有很多覺得莫名奇妙的地方,也試著搜尋正反方的各種資訊來讓自己思考,但我所謂的「支持」並不是贊同抗議與否,而是我們從來也不會想到在這密集、緊繃、沮喪、失落、無助、無望…種種負向情緒高張的這段時間裡,可能對一個人,甚至是一個成年左右的孩子所產生的影響。心理上的支持與同理,是這個社會、這個政府、臺灣的教育最缺乏的部分。基於這個理由,我來到這裡。

今日凌晨看見輔導教師LINE群組裡有人轉貼反課綱學生情緒狀況不佳求助的訊息,我不知自己是否該在那當下動身前往,也擔心自己貿然前往欠缺組織,恐怕也幫不上忙,又覺得近日教師身份出現在那裡也格外敏感。可是近日看著這些學生,一個個都是每天我工作接觸到差不多年紀的孩子,我心裡好難受,很猶豫卻也徹夜難眠。從小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怎麼會變得這樣?
睡了三個小時很不安穩的覺,我下了床整頓好自己,決定前往教育部前廣場看看狀況。身為一個老師,站在教育部前看到這番景象,其實覺得很羞愧又感嘆,是什麼樣的社會時局、政治意識和運作,讓事情演變到今天這個局面?
我很認真地看著廣場內的每張面孔,有碎唸不停的大嬸和阿伯,有其他議題的狂熱份子順便鼓吹思想,有躺在帳蓬下躺著睡覺的疲憊人們,剄著眼眶不發一語的民眾,路過看熱鬧的人,ptt鄉民應援團…也有剪裁著文宣品的學生,更有一群井然有序、分工明確的志工團,安排調度著各界捐贈的物資,他們甚至還不忘招呼著前來支持的民眾,安排老人家至樹下休息,遞水、食物、叮嚀大家注意身體別中暑…


看到這一幕,我眼眶紅了…

我找不到群組裡說的對口窗,但人都來了,一時也沒想到該怎麼辦,靜靜地看著每個在場的人一會兒後,於是我決定隨機地去關心這些孩子們。

有兩個高中女孩坐在棚下作文宣,我問他們待在這兒多久了,要不要幫忙?孩子直說:「沒關係,這是我們該做的,我們也做得很開心,只是很累就是了!」從孩子口中得知,昨晚確實有幾個伙伴情緒不太穩定,大伙兒其實都身心俱疲,特別是在林冠華同學過世後,大家都很努力撐住自己的情緒。到了今天,其實身體的疲憊更大過心裡的無助時,較不穩定的伙伴已經有人陪同回家休息,養足精神穩定後再來支持伙伴們。說到一半,一個女孩的電話響了,是在補習班補習的同學,等會兒中午要下課過來換班。

接著,我遇見之前畢業的孩子,他之前也在318學運時協助搬運物資。他不改靦腆地說:「其實沒什麼啦,就想來幫忙學弟妹,這件事太重要了!」在他的介紹下,我見到了志工團的總召,他拿著對講機忙進忙出,將全場的控管作得有條有理。我簡單關心他和伙伴們的狀況,表明來意,並確認是否有急需要協助的同學,提醒他們一些在這種高壓力情況下常見的情緒反應與危機訊號,並請我的畢業學生有什麼急需可以跟我聯繫後,之後我也不多干擾他們的運作,繼續像玩RPG去隨機找人聊聊。只是學生聽到有老師來看他們,可以看到有了一些些笑容,但是很現實又諷刺的,我一個老師,我又能做什麼呢?

然後,我遇到了臺師大學學弟妹們,他們也前來關切,看看有什麼能幫忙的,並打算參與下午的遊行。即將踏入教育現場實習的他們,對這件事演變至此也有很多的感嘆,只能說有這些新血注入真的很重要,第一線的老師們真的要加油!我們是最後一道防線啊!

我也到醫療站和志工們聊聊,也鼓起勇氣和警察們說說話、和現場的一些民眾互動,有的民眾憤慨地討論著國家認同、社會經濟、教育現況等議題,其實不難看出每個人心中都有幾分憂心,也有很多矛盾衝突的思緒在裡頭,更能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張力在這個場域裡,那是很不舒服的感覺,只是每個人都在撐著,幾個小時下來,我也感覺到我肩頸好緊好痛。

那當下,我覺得自己很渺小,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除了傾聽著每個人如何共同看待這個事件外,給大家加油打氣,肯定他們在做的事情外,我好像也默默地被這個氛圍感染著,有種難過和無助的感覺湧上心頭。在諮商中與個案共同感知到的或許就是個案當下的狀態,剛才我心頭上的的不舒服,其實也就正是這些民眾、孩子的真實感受,而且他們是大量曝露在這之下啊!

後來我終於接到了對口窗的電話,討論了一下排班關懷學生的事情後,我覺得自己需要安頓一下自己,便離開教育部走回學校附近牽車。我遇到了平常會去後門買飯的餐飲店阿姨。阿姨很好奇我星期日怎麼會來,更關心我怎麼一臉沉重。我簡要地說明今天的經過後,阿姨很激動地說今早看著報紙上林冠華媽媽的文章,覺得非常痛心,為人母的她也好掛心那群在教育部前的孩子們,問我剛才看到了些什麼,更氣憤為什麼處理事情的官員這麼沒有擔當,背後有這麼多不可告人的事情!我也和阿姨分享著我今天下來的感觸和無奈,談了好些時候,店裡也有不少民眾聚集起來談論著。

為什麼這些街坊的心聲,真正民間的聲音,還有人民的渴望,這些握有實權的人總是沒辦法/不願意聽到呢?而我們又為什麼會讓這些人出來做事情呢?

要騎車離開前,阿姨紅著眼眶說:「老師,你要加油,我們的孩子需要你!」一路騎著車回家,我難過得哭不出來,覺得阿姨這句話也太像電影、連續劇才會演的劇情,說實在的,今天一天之間和近期內上演的劇情也真的太多太多了。直到現在,我還很矛盾、釐不清:是我不夠有勇氣在害怕什麼嗎?還是我覺得無力去改變什麼?還是我害怕自己老師的角色涉入太多會被清算?還是我不願相信這類的事情一再地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或更準確地說,其實一直都在發生,只是現在的我看得更清楚了,而沒辦法接受這些殘酷的事實?

回到整件事來說,程序與認同是兩個很重要的關鍵。程序有太多的評論,也早有公斷,我沒有很想討論。但認同這個吵不完的議題,我想引用恩師曹中瑋教授所說:認同向來不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心理的議題。我覺得三十歲這天,我經歷了一場認同的震憾與洗禮,重新思考很多事,思緒也隨之有很多的衝突與迷惘;而我們這些成年人,難道心中沒有經歷過、正在經歷著認同的衝擊嗎?還是我們已不再去想這件事情?或把它交由他人來決定了呢?又更何況是正在青少年時期找尋自我認同的孩子們?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多一些思考,冷靜地想想這些事情,我們會不會多些同理心、包容和愛呢?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考試入學分發選填志願的輔導經驗談

這幾天在做選填志願輔導,我發現今年的孩子們有個很特別的現象:來諮詢的中分群變多了(以往這群都會在補習班跑完落點,不分興趣只照分數填完了事),爸媽一起來的比例也變高許多,只有1/3的人已經去補習班跑過落點分析,情緒狀態是極度焦慮的。當然,也許我們可以比較結果論的說,可能是因為考得不盡理想所以會尋求多元的輔導、諮詢資源,但對我來說,這樣的狀態讓我比較擔心的是:孩子或家長是以什麼心態來面對志願選擇,特別是關注的不是這些科系在學什麼、是否符合孩子的興趣,而比較是「我能不能填到比較好的學校?」甚至是關注這學校好不好轉系?以後要轉學考容不容易?而不是我是否能在我選擇的校系好好學習、我要怎麼規劃大學四年。其實學習的目標已經和學系應然的目標背離時,進去就讀的狀況也不會太穩定,反而會影響到大一成績,要轉系的基本條件恐怕就會有困難了,更何況轉學考試更是不容易啊!




常看到成績介在國立邊緣與私立傳統名校之間的學生有這樣的狀態:孩子來談滿著失落與焦慮,有時還會有一雙責備與失望的眼神在旁邊注視著我和孩子的討論,通常我會和親子談一會兒後,邀請爸媽稍事休息,我和孩子個別談一談,這時才能比較關注他的情緒與生涯定向的輔導。但是也看到在現實條件的緊迫下,孩子們多半很壓抑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彷彿已經考得不好、家人的期待落空了,自己就沒有權利再為志願選擇表達意見。其實這樣又更加重了孩子的自責,也無心選填志願,而是如何繳出讓父母不會這麼生氣、失望的志願序。




但是事實就是:成績不到父母的期待,志願怎樣填也不可能讓父母滿意的!




例如:和孩子討論大概的落點在彰師、高師部分科系以及暨大、高大、嘉大、南大的工程學群,通常北部的孩子對中南部的大學瞭解並不多,這時有些大學評鑑評比的統計資料、升學就業地圖…等生涯資訊是有幫助的,甚至我會幫他們媒合過去考上的學長,請他們和學長電聯、聊聊,真的能幫孩子有些安定心情的作用;但一轉頭,父母皺了皺眉覺得這些資料可信嗎?是否都有膨風?這些國立大學離臺北太遠了,是不是能就近留在臺北,打算讓孩子補轉學考、補多益托福或以後補研究所比較方便?




於是,我和孩子接著討論到成績同時大概也能填到淡江、中原比較熱門的工程學群科系,轉頭看看父母又再次眉頭深鎖地表示私立學費很貴,也不知道這些學校在業界評價好不好,是不是會輸給國立大學,以後會不會畢業了找不到工作……




這時候,我再轉回頭看看孩子,眉頭最深鎖的就會變成是他了(其實我也很深鎖,但我想孩子心情更沉重)我相信每個家庭遇到了孩子大考不理想的狀況,都會需要有一些情緒的調節機制,但有時又是必要的過程;然而通常這些機制對於問題解決多半是沒有幫助的。眼見要找到可以往下一步排志願序的階段實在是有困難,有的父母會提出「重考」這個選項(很少聽到孩子自己主動提要重考)。但在我和孩子們諮詢時,我其實最不希望提出這個選項。因為這真的對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身心挑戰。不論是因為要再拼一次醫學系的還是考不好要再拼一次,最大的困難還是身心壓力的挑戰,特別現在社群網路和app這麼發達,動態消息都是昔日同窗的大學生活,怎不教孩子心煩意亂呢?加上往年看到重考的結果更好的人比例並不算高,又何需要讓孩子走這一回呢?到底是讓父母自己不後悔,還是孩子自己不會遺憾呢?




有時來回許久僵持不下,我不禁會挑戰父母:假若讓孩子先去就讀,一起思考和規劃學習,好好累積實力並體驗豐富的大學生活,如果您對孩子有這麼高的期待,為什麼就對自己的孩子這麼沒有信心他四年後仍然可以有競爭力,或是有考不錯的研究所的期待呢?




通常孩子在聽到這句話時的反應是自己充滿了希望和期待,開始能一起去思考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大學生活」,包括怎麼安排學習生活、規劃輔系或雙主修等來讓自己增加實力,或是透過學校間的聯盟來跨校選課,選擇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或是善用學系交通網的概念擴充選擇、選擇比較完整校系的大學讓自己作選課的搭配,甚至是未來考研究所科系怎麼搭配可以1+1>2…等。這些討論通常能讓孩子深鎖的眉頭稍稍鬆開,更願意積極地作志願的討論與排序。




而父母的部分,我相信所有的疑問和情緒都是因為太愛孩子了,捨不得孩子到外地自己生活或是吃苦,也可能是十八年來孩子第一次要離家的焦慮,或是擔心自己放行讓孩子去外地是否會疏於管教和相處,或是選了不好的校系未來堪憂,都會回到「自己是否是個稱職的父母」這個點上,所以選填志願輔導有一半得花力氣在作落點評估、志願排序、校系與職涯諮詢,一半得在處理親子關係與個人的情緒。




多半我遇到的狀況是,當孩子能振作起來面對這個處境,積極地想學習規劃與擴充選擇的方案時,父母在一邊也會開始去接納和思考,有的父母甚至當下就會開始鬆動與願意協調折衷的選擇,有的可能要留給他們回家後自己透過家庭的互動(革命?!)來去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選擇,這就不是我能幫得上忙的了。但通常,我會在諮詢結束前,給親子雙方打個預防針,同時也鼓勵孩子要體諒父母親的用心良苦,父母也要多尊重孩子該要為自己的選擇學習負責了




今天要下班前,和回來幫忙諮詢的校友聊了許久。孩子那年選校不選系,進了國立不錯的語文相關科系就讀。他選擇了一個他能接受的科系,但他透過完整校系的選課,上到自己愛的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的課,甚至跨校到夢想的臺大修課,心中沒有遺憾的感覺,反而更有能量去參與社團活動、跑營隊,甚至是去餐廳打工學作內場。也許在有些人眼中,這孩子沒定性、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學無術,但是我覺得他很清楚地知道怎麼「選菜」讓自己可以吃得飽也吃得巧,而多樣的生活安排也是探索自己的生涯興趣,這就是他想要的大學生活!我們能說這孩子畢業後是沒有競爭力的嗎?至少我已經看到了這孩子能吃苦、有毅力、學習力強、合群、善表達與自我行銷,最重要的:頭腦很清楚靈活!這些不就是在求職時最需要的能力嗎?




每個人的生涯目標不同,但相同的一定都會、也都要有「體驗人生」這項。如果把這個概念放進來看待選填志願,其實什麼選擇都是種體驗,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在這些選擇的機緣來臨時,學會為自己負責罷了。而老師和家長也要負責,但不是要孩子為校譽負責、為自己是否為好父母負責,而是盡到一個引導和陪伴的責任。人生,還是孩子自己要過下去的啊!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追求卓越是內在的自我實現動力,不是家長的期待與壓迫

(以下是近日多個學生輔導的狀況整合,並非單一學生的情況)

當我看到孩子捎來的信,說他申請上了臺、清、交、成很熱門的科系,家人不願意讓他就讀,要他先入學(而且還是自己不喜歡的系)再準備重考醫學系。我彷彿看到了孩子哭泣與無力的表情,同時也覺得很心疼…

兩年前在選組時,其實就曾經經歷一場風暴,性向與興趣都指向是一類組,雖然不排斥念自然組,但孩子確實是比較喜歡文科方面,平常在做的事情亦然。從小家長刻意栽培數理能力的孩子這回試著向家人發聲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卻被家人質問未來的工作出路少、薪資太差、社會地位低…

當孩子的焦慮反應被家長視為是由輔導老師和心理測驗挑起的。如果此時你是輔導老師,你會怎麼做呢?

當時的我請家長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因為我看到了孩子被家長壓得喘不過氣來。但身為輔導老師我不可能介入他們的親子溝通,甚至是生涯選擇。我只能相信生命會找到一條出路!我始終記得兩年前我和孩子、家長出了諮商室,帶著祝福卻擔心的心情目送著孩子離去的那一幕。

兩年多來,孩子成績一向很好,家人的期待就只能是醫學系,這彷彿告訴著孩子「你退無可退」。想當然爾,這樣的情況下身心壓力一定非常地大!孩子雖然不排斥念醫,但他清楚自己有更想做的事情。學測前我遇到他閒聊了幾句,說實在我一開始整個快認不出他來了,身心壓力使得他面容無神,舉手投足都充滿著焦慮。

學測成績出爐,其實他考得不錯,雖然不如平常他在校的表現那般亮眼。我相信他和家人又陷入了另一個風暴與煎熬中。但他很努力地準備著,那六個家人期待與自己期待摻半的志願。我知道他很努力了,因為至少一半是他自己喜歡的,多麼地不容易啊!

放榜了,六個志願上了四個,已經是非常傑出的表現了。我為孩子喝采,恭喜他,問他有沒有興趣跟學弟分享考試經驗,卻不見他的笑容和如釋重負。

「老師,我可能要重考了」

我訝異,但也沒有太訝異。只是在無奈的話語背後,其實還看見了些許的憤怒與不平,但那是不能表現出來的。想著因考試壓力而疲憊不堪的孩子,要入學就讀自己不那麼愛的科系同時準備醫學系的考試,光想我就覺得很想哭,也覺得幫不上忙,我和孩子都感到無力。
------------------------------------------------------------------------------------

阿德勒談了很多關於追求卓越的概念,多是在講一種渴望自己更好、追求自我實現的一種內在動力,它能鞭策我們,能支持我們面對挫折與自卑。但是我在工作中常見到的,不是師長引出孩子們追求卓越的動力,而是將自己渴望孩子卓越的期待擴大化,用它來要求孩子好還要更好。

不能說是家長的不對,而是家長可能沒有搞清楚一件事:當追求卓越來自內在自發的動力時,那是持久且正向的;但當那追求的目標是無限上綱、外在要求的,很容易就變得不合現實且不適應。從許多的個案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不知為何努力、將父母期待內化成自己的期待的狀況。然而,在華人社會中要讓父母看見這個部分,也就是最困難甚至太威脅到他們親職的角色與責任。「不放手是因為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往往是我也沒辦法處理的狀況,其實我心中很想說的是:只有孩子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啊!(說出來可能會被投訴到校長室或1999吧…)

我沒有什麼結論與解答,只有很多的無奈。但仍然要支持著孩子心中的那盞燈火、去相信著孩子會在這樣的壓力與環境中,嘗試著調節自己。然而我深信,孩子和家人在未來都勢必會經驗到許多需要重新再磨合的過程。除了讓它自然發生,別無他法了?!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申請入學,帶給孩子們什麼?

【申請入學,帶給孩子們什麼?】

今天大學個人申請算是全部放榜了,每年到了這時,就是會有幾家歡樂幾家愁。撇除基測、會考外,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考試。然而個人申請有太多主觀因素和機運在裡頭,是否真的能測出學生真正的潛質與適配性,說實在我持保留的態度;特別當我看到很多學生的投機(學測成績黑馬、審查資料華而不實、家長或外包商代工、口語表達表面效度好),比踏實的學生取得更好的升學成果時,說實在會有些為踏實的孩子感到不平。

雖然我很清楚,某種程度上來說,「懂得生存」其實也是很重要的生活任務。

這兩天,幾個孩子紛紛因為落榜、備取很後面來到輔導室找我晤談。有的孩子異常冷靜,但不難看出其中的落寞與生氣;幾乎都提到了在面試時教授與之相談甚歡,甚至說出很期待在課堂上看到他們,審查資料也很高分,但口試成績低到一個不行。對於我來說,我經歷過很多面試,我曉得面試的主觀因素與落差是很常有的事,我也曾埋怨過,但對初次參與面試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對人性很重大的打擊,甚至是對該名校系的懷疑。

我擔心的倒不是他指考振作不起來,而是在諮商室裡,那些哭泣的背後,多少的疑惑、不信任、害怕、失望、無助、生氣,還有孩子怎麼知覺這個複雜的世界…。另外令我擔心的是,這些投機的孩子,又是怎麼知覺這個世界,怎麼看待這次的成功與往後的生活?

【多元入學卻不能適性發展?】

這其實是我一直覺得輔導學生時感到無力的部分。學生選校不選系似乎是常態,但可以感覺到的是孩子們在選擇的背後,其實都是價值觀的形塑,包括了社會聲望與評價、家人的期待、同儕與老師的口耳相傳…等。

案例一:已經考上清交電機資訊方面的超熱門科系,但卻為了要有臺大一流學府的光環,放棄正取資格要再拼一次臺大。在進一步深談下去,發現孩子雖然有遲疑,也不想再受指考壓力一回,但那不得不念臺大的信念卻是這麼地強烈推著孩子硬著頭皮往前走。家人的期望與批評:「你難道就要這樣妥協了嗎?」是我最常聽到的。申請上了又不讓孩子去念,那這段時間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麼?

案例二:因為堅持想念某些校系,而其他名校系都放棄不報考,到最後高分落榜,反過來被老師、同學、家長酸說當時的決定是錯的。每當孩子說到這樣的故事時,格外令人心疼。其實細問這些孩子,他們對於自己未來要念的科系、領域、發展都有頗清楚的瞭解和資料搜集,但在臺灣的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很少這樣為自己發聲、作決定甚至是和師長平行溝通的經驗,多半都無法取得諒解。然而,孩子們覺得最傷害他們的,是家長的不支持。

孩子在諮商室裡壓抑地吶喊著「我連自己想要的人生都不能選擇,甚至努力也沒機會,怎麼這麼可悲…」

【沒有彈性與空間,人格也受限】

從上面兩個案例,我認為最讓孩子無所適從的應該是大量的「雙重訊息」吧!然而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多元入學方向看似大開大學之門實質上高中端仍然功利主義地準備著這些甄試、教育部強調適性發展的政策方向但師長、父母又不斷傳遞名牌思維或好還要(有)更好的信念,申請入學倒底帶給了孩子們什麼?留下了什麼?是更寬廣的路?還是更拘限了孩子的發展呢?

當處處有價值評斷、優勝劣敗的比較時,就會不斷塑造出「什麼才是對的道路」,而師長、家長希望孩子好的期待是無止盡的,孩子們在追尋著那身邊重要他人認為的「好」追得好辛苦。這些年踏入高中工作,我看到孩子們有發展上的共通性,但我卻愈來愈覺得在這的升學制度下,愈來愈沒有自己的特色,反倒是學校行政、教育政策上不斷推陳出新,學生、家長、老師的舊思維不改變,教出來的孩子也就是受限,空有行政政策的變化又如何呢?若把孩子們辛苦追尋那些無止盡期待的力氣,放在他們適合、喜歡的方向上,會不會孩子的發展會更好呢?我們會不會多一些不一樣的人才呢?

【幫孩子拉自己一把】

孩子擦乾了淚水,勉強擠出笑顏,似乎告訴我不用擔心他會振作。但其實我看了很擔心、也很無奈。或許孩子會在這個挫折中成長,但又或許部分的信心與創意也就在這過程中逐漸被消弱。回到家裡,我心情還有些難平復,可能和自己的求學過程很相似(十幾年來根本沒變!?)但我卻收到孩子的來信:

「謝謝老師最後跟我說:不論你經歷了什麼,你還是○○○,你正在過你自己的人生,即使路上可能會有些孤單………謝謝你讓我知道我還可以努力為自己的夢想堅持下去」

要去撼動體制、挑戰家長的思維恐怕也不是我一個輔導老師能做的,我能做的也只是陪著這些困惑、受傷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與信心。接下來,這複雜的人生還得靠你們自己去體驗和挑戰了!祝福你們…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學測成績公告後,選填志願落點分析問答集

2月25日學測成績公告之後,陸續有許多的學生前來諮詢,不少學生已經有明確的校系選擇方向,有的學生則是因為考得不盡理想但又很希望能錄取夢幻科系,更有的學生猶豫著該不該放棄個人申請,開始準備指考。同時,我也接到許多比孩子還要焦慮的家長來電詢問,因此我把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整理下來,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一、老師我(孩子)學測級分xx,可以上哪些系? 通常接到這種類型的問題,可以反映出「沒有目標志願方向,或是考得不盡理想」。補習班以及網路免費的落點分析網站,多半是將你的成績輸入之後,依照每個校系你的正負分以及不知道怎麼算出來的上榜百分率,排出一大串的報表。這樣子的做法確實是適用在考得不理想的狀況下,擴充自己的選擇;但我想強調,這樣的做法需要搭配的是「學群」的概念。在台灣有十八個學群,既然分學群就表示他們的學習內容是不同的。若選填志願時能夠集中在同一個或較為相近的一、兩個學群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若依差分排序報表來填,很有可能會六個志願落在多個學群,這樣的不利點在於準備審查資料、面試、筆試等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上方向皆不相同,甚至也看到過有孩子跨工程與商管,大學教授們都是閱歷豐富的人,難道看不出來你是同一個版本打天下嗎?有沒有用心與品質就在這樣的細節中能分出高下。例如,可以參考大考中心學系探索量表的結果,選擇相近的學群學類在準備二階上比較「經濟」,同時也較符合學生適性發展的原則。師長們的渴望要適時地節制,多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二、老師我學測總級分xx,可以上oo系嗎? 坊間有許多的升學資料都會提到去年的總級分,但明明有的校系並沒有設總級分的檢定與篩選倍率,甚至是也沒有因為超額比較到總級分,那麼這個總級分究竟是哪裡來的呢?現在的學生仍然有部分可能還是受到長輩的影響,沒有多元入學不同考科組合的概念,還是以總級分對應到哪個校系的概念在設定目標的,這在大考選填志願是非常危險的!

建議仍然應該要先看今年的級分有沒有達到各校系要求的檢定標準,再用今年的級分轉換到去年的級分,對照去年的篩選結果比較差分會比較準確。補教界人士提到可以直接加減多少級分的算法容易會有誤差或高估,請自行斟酌。

三、我要進名校 ,選校不選系,興趣又不能當飯吃 學歷固然在未來求職有些影響力,但也不是絕對的,而且要看產業領域。例如想要進科技業的學生,就會建議他不用填太多個夢幻校系,反而很實際地就自己的可能落點來填,多數有碩士學歷會取得較佳的工作機會,那麼碩士學歷就更為重要(可參考104i升學就業地圖),根本不需要為了進名校而選擇沒意願沒興趣的科系硬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轉系輔系雙主修其實沒有高中生想像得這麼簡單,更需要付出時間與心力來準備,原本科系的成績也需要兼顧,反倒會錯過了很多大學生活的種種學習,得不償失。因此以相關科系為選填志願方向較為理想,唯自己的志向還不清楚的話,選擇較完整校系與資源的綜合型大學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另外要提醒的是,當你只選校時會遇到很尷尬的情況…大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的時間通常同校都會集中在同一、兩個週末,所以你會變得分身乏術,其實這是正確而不是很機車(學生觀點…)的安排,這是要學生強迫選擇,同時校系也能收到認同度比較高的學生!所以選填時別忘了要一併把指定項目甄試的時間考量進去,這樣才能讓自己參加甄試的機會變多。

四、寧可選校也不想要離開家鄉 常聽到有學生或家長提到不希望離開台北。家長的想法是擔心孩子不在身邊,或覺得這樣上大學會變得很「失控」,學生的想法是覺得離家太遠或生活機能不便,共同的理由是覺得城鄉差距與資源不足…其實關於生活機能,有機會的話打聽一下到國外讀書的經驗,你就會覺得台灣的大學生真的太幸福了,而城鄉差距與資源不足確實本來就因為學校間就有落差,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要更好,這都無可厚非,但別忘記學業學習以外的生活經驗以及興趣能夠支持自己面對困境這個不變的道理。

舉個例來說,「中字輩的理想校系」與「清交成沒興趣科系」拉扯中的學生,有很多人忍不住清交成的光環去念了不排斥但勉強可接受,但在學什麼又一問三不知的科系,甚至自然組跑去念社會組的科系。看看最近2月25日中華適性發展協會發表的調查研究,有1/3的人覺得科系跟原本期待不符合,有1/4的人想要轉系,當中甚至連醫學系的都有!這個狀況實在值得學生和師長們深思!

就我自己大學時在外地求學的經驗來說,學習到的東西絕對不會是住在家裡能學到的,有時這些學習反倒是比學業學習還更為寶貴!另外,如果真的不願意離開家鄉的人,也要接受自己可能不能念到理想校系的事實,否則在志願選填上很有可能是「空集合」!

五、已經考得不錯還是想要再戰指考 很多學生學測並不足以考上夢幻校系,但是其實已經考得比學測模擬考好多了,對於這樣的同學,我會鼓勵你把握申請的機會,特別是想報考二類組校系的同學,繁星推薦加個人申請的名額遠多過考試分發!一方面是你沒有辦法確定你指考能考得更好,這段時間能承受得了班上有很多同學是大學生的事實(有的人可能很囂張地開玩!)甚至是能不能靜下心來不去想學測失利的事情。老話一句,大學不會是決定你人生成敗的唯一條件,你的人生還很長,重點是把自己投入在接近自己調性與期待的學習情境中,你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未來想往更好的學習環境走一定有機會的!

六、高中生可以申請科技大學嗎? 高中生可以申請科大,而且也只能透過申請入學的管道進入,熱門的校系都需要達學測頂標以上才有機會申請得到,近年有愈來愈多學生選擇台科大、北科大的工科,還有屏科大獸醫、高餐等校系。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念科技大學會失去競爭力,甚至是往後沒有辦法繼續升學考一般大學的研究所,這是很大的誤解!近年來的各類組升學講座,我開始引薦一些就讀科大的校友返校分享大學生活,都有提到選擇科大除了理論、實務課的比重較平均是符合自己的調性外,在學科的學習上仍然有挑戰,但高中的底子也要紮得夠,加上產學合作與實習的機會,很少有聽到選擇科大感到後悔的校友。更重要的是,校友提到高中生去念科大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和高職背景的同學互助合作、互相學習,從彼此的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生命經驗。我常跟學生說: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可以填六個校系,科大申請可以選擇五個志願(部分學校只能選填一個志願),大家都希望能學測申請就上榜,那麼明明有這麼多的機會,難道不好好把握嗎?

七、我不想考指考,我想學測申請就上! 承上一段最後所述,很多學生從高一起都常念著「想要學測就上」這句話,當然,誰都希望早日上大學,確實這個動機是很值得投資,好好努力準備個人申請和科大申請。但我常看到兩種狀況:

其一,在校期間沒有參與任何的課外學習來佐證你就是他們要的人才,社團活動也都只是混社而已,但考了個還不錯的成績;然而現在大學端選才都希望能招收到的不只是會讀書而已的學生,更希望能找到多元發展甚至是有特殊專才與領域傾向的學生,這其實也是驗收學生在高中前兩年多間的經營與時間規劃能力。若簡章要求的列舉審查資料項目你都空空如也,想要申請就上真的是有難度!

其二,也看到有的學生因為害怕面對指考、想要五月就開始放暑假而放棄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志願,其實也真的很可惜!回到一個「順從渴望(興趣性向)但也尊重自己的角度,這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役而已,但也是你未來幾十年人生的開始,往後還有更多的挑戰,你會怎麼面對它們呢?

八、學測比預期的好,我想申請國外大學! 近年來國外大學和科大一樣詢問度愈來愈高,但很多人是學測考得不錯才突然想到要申請一下國外學校,說實在頗有難度。理由如下:

其一,申請國外學校多半第一梯次的申請早就截止收件甚至有開始面試的了;其二,申請國外大學多半需要提出英語能力證明,GEPT和大考中心英聽是不採認的;其三,國外大學申請多半需要推薦信,需要預留較多時間給推薦老師好好撰寫,但通常這個時節是老師們最忙於輔導同學們選填志願與作審查資料、練面試的時候,真的比較難空出時間寫推薦信;其四,國外大學申請是全英語介面,英語程度不夠的同學除了看懂很花時間,別忘了你是要出國念書啊!送繳的資料、生活環境、授課內容、作業等都得是英語的喔!其五,國外大學申請的獎學金額度主導權都在校方,其實能給多少沒有一個定數。充滿這麼多不確定的狀況下,你還是要申請的同學,請記得國內大學要一邊申請,不要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最後提醒,如果學校有和國外大學合作,有學校推薦制度,被推薦出去了就是一定會上,請不要到時候反悔說我不要了,我有其他選擇了,這樣會讓學校變成該大學的黑名單,影響學弟妹的權益啊!

九、繁星推薦的同學,要準備個人申請嗎? 當然要!因為繁星是最沒有辦法預料的制度,沒有人有把握你一定穩上!建議要同時作個人申請的準備,否則兩頭空會很哀傷!至於繁星推薦你去卡一個推薦序位的同學,誠心地建議你要撕榜就要去念啊!多少台下的同學看到志願被撕走心也被撕碎了呢!只是各校的個人申請校內集體報名作業通常會比較早,繁星放榜隔天就得要上傳至甄選委員會,來不及的話至少也還能個人報名,請特別留意。

十、我要申請軍校、警大可以,沒問題,但你去「體檢」了嗎?這個是很多想申請國防醫學院、警大的同學忽略的事情。另外軍校的申請身份別也有不同,軍費、代訓、自費的資格以及未來的義務為何一定要先搞清楚,同時也會有學校推薦以及個人申請的入學管道,學校推薦通常需要檢附很多資料(包括推薦信),考試內容也不同,請特別詳讀簡章。軍警院校的招生均是獨立招生,與甄選入學、考試入學無關,所以可以安心報考,但都考上的勢必要做出選擇,及時聲明放棄,把機會留給其他同學。


先寫到這些,有想法再來跟大家分享!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高中生涯輔導工作的困境與突破

今天沒有要戰專任教師是否寒暑假要上班的事,也沒有想要戰教師憑什麼放寒暑假這件事,因為我相信大家看到認真與不認真的老師都是事實。所以,今天想說說的是自己這幾天、甚至是這近三年來專任工作下來的心得。
學生放假後的這幾天我在幹嘛呢?除了學測考完陸續有高三學生來諮詢升學準備或是回覆來信哭訴考壞心情的學生們,同時忙著規劃下學期的行政業務,還有手邊一堆未整理的評鑑資料,準備下學期要給學生們參考的升學資料;今天身體不太舒服沒去學校,但一整天下來還是寫了近十封下學期生涯與升學講座、模擬面試委員的邀請信函,真的是頭昏眼花了!我相信這也是很多輔導老師的生活寫照。

其實我常在想花這麼大的力氣與經費作生涯和升學活動的規劃但輔導室始終是個弱勢單位是怎麼回事,除了在上位者看不見(忽略?!)輔導老師的努力,更明顯地且讓輔導老師們有感的是孩子們在課餘時間參與講座的意願很兩極,甚至是愈來愈少人願意來參加。反倒是其他處室邀請業界名人、導演、藝人、夢想實踐冒險者、顛覆傳統生涯進路者的講座場場爆滿。這讓我反思到幾個部分:

一、學生的需求(胃口、口味?!)與關注的焦點不同了。
二、我們在做的較符合家長的需求和期待,但家長要的一定比你做的還要多更多!只是人力與經費就是有限的這件事是沒辦法作為理由和家長溝通的。若家長向上層反映時,又會變成是輔導老師的業務加重,真的是戰戰兢兢。
三、資源分配的落差,輔導室能運用的經費真的很少,即使我們在業務之餘 很努力地寫計畫提專案計畫的申請,內容或經費又被刪改得快不認得這是我申請的…
四、輔導人員自己能不能跳脫升學輔導=生涯輔導的框架束縛。
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並不是否定目前在做的生涯輔導工作是無效無用的,這些升學輔導固然也是有其價值,但那不是全部!我認為若是沒辦法去權衡與疏通上述四點時作出調整,這些系統內的共業往往是輔導老師照單全收。

然而,當我自己冒出「反正也不能改變什麼,撐過去就好吧!」的念頭時,其實又疲憊、無力且又有罪惡感,因為我所認知到的「生涯」並不全是自己這三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啊!

但我更不喜歡的是用「工作哪有可能盡如人意」來帶過這種壓抑與受限的狀態。我覺得這樣的狀況不是不能改變只是會很辛苦,因為需要在工作忙碌之餘更積極地去經營與其他處室同仁、甚至是家長會的人際關係,讓大家瞭解我們在做些什麼以及我們的困難是什麼,這並不是在「裝弱或示弱」,而是呈現困難的事實以及與尋求幫助。需求與期待永遠是會變化與無止盡的,但人際關係是面對這些很重要的資源,若輔導人員始終在賣命作事卻沒辦法讓大家都滿意(包括自己也不滿意),那輔導工作該怎麼永續經營下去呢?

後記:我不諱言自己念博班並不是真的那麼想要走學術路線(也許正是動機如此才覺得念得很痛苦吧…)只是覺得在臺灣各領域似乎都很需要有人脈與資源為基礎,加上資歷和學歷作為加分,才能夠去改變一些現況。這些年讓自己好好地磨鍊、學習、累積、蘊釀,希望自己要秉持初衷不要被環境消磨掉對這份工作的熱情,然後期待未來能夠站在一個相對有機會與力量的位置去發聲,也很希望輔導伙伴們能一起勇於承擔這樣的責任,創造一個更能與自我專業認同一致的環境,也能提供有品質的輔導諮商服務。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別讓工作不開心:內湖社區大學演講經驗分享

1月29日來到了內湖社區大學演講,想不到「別讓工作不開心」這個講題對社區民眾還算有吸引力。今天來的民眾從適應中的社會新鮮人、考慮轉職的輕熟女、面臨中年危機的大叔與職業婦女、甚至到快退休或已退休的企業主管都有。當聽講的民眾這麼多元時,其實當下我有些猶豫該和大家談些什麼。

我決定來做些暖身活動,讓下班趕來的大家輕鬆一下。這是之前在吳明富老師的工作坊中體驗過的活動。先請大家拿兩張紙出來,一張寫你目前的工作,一張寫你想要做的工作,然後和伙伴們分享這兩者背後的故事;接著請他們選擇一個想要讓大家認識自己的職業,開始進行「找自己」的活動,A對B介紹自己,B就變成了A,向C介紹自己是A,以此類推直到找到面前的人說出自己原本的名字與職業才算結束。

過程總有不順利與名字職業對不起來的狀況,特別有些大哥大姐虧年輕人記憶不太好的橋段製造了不少笑料。接著,我從「生涯即是生活」這個輔諮人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開始,引導大家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認同與否,以及對照到自己目前的現實狀況作討論,沒想到這個部分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共鳴。聽著在座的老老少少說著自己被工作淹沒、回家被孩子佔滿所有時間,說到了「工作不全然等同於生活」時,新鮮人焦慮自己沒朋友、輕熟女覺得自己的生活只剩和朋友吃飯、大叔覺得沒想過這事想來有些轉不過來、職業婦女眼眶紅了,而屆退的前輩們則是大力贊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出乎意料地,前輩們開始為年輕人們抱屈,從經濟到時局的變化,句句撫慰了在座年輕一輩的心,反倒是挺有療癒而不致說教的過程。我歸納了大家談到的內容,不外乎想要為自己的生活多找一些「掌控感」,更符合自己對工作的「期待」,但卻忘了自己其實是在「生活」。直到這部分我才更能定焦下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平衡,將會是後半段的演講重點。

於是,我從「工作價值觀」開始引導大家談談工作情緒的調適經驗為何,這時覺得多元的聽眾反倒是一個助力,從不同的角色如何看待衝突或委屈以及因應的方式,並從這個地方帶出一些非理性信念的概念,從大家的表情中好像也各自找到了一些共鳴以及認同的部分。然而,從這群工作者的分享中,我聽到了「歸屬感」與「效能感」是最渴望但也是最沒辦法得到滿足的「需求」。
--------------------------------------------------------------------------------------

之所以會想和大家分享,是因為這是頭一次對社區民眾的演講,對於這樣未知的聽眾其實還蠻難準備的,講的東西幾乎跟準備的一點關係也沒有(昏倒);但回想當時焦慮的自己,其實是覺得我一個菜鳥等級的工作者,究竟能帶給大家什麼?甚至有點擔心自己真的能幫助大家「工作開心」或是「更成功」嗎?這種只能見機行事的感覺說實在很焦慮。

但從心理衛生的角度出發,把一些概念用很白話、生活化的故事和例子讓大家能瞭解和運用,其實也才是心理師作社區演講的主要目的。這次我試著花了些時間釐清了大家的需求與困難後,才能在後續的演講中回應到大家的需要。演講過後,反而覺得很有收穫的是聽見了各行各業的困境與真實面,以及每個角色背後所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也看到大家能得到一些啟發和安慰,好像也就達到了「別讓工作不開心」這個主題的目的了。

心得:對自己所受的訓練與知識要有信心,知識不會不夠只是能不能準確地運用與傳達;把握自己的角色與功能,保有彈性與空間,傾聽你的聽眾需求。

-------------------------------------------------------------------------------------

後記:爸爸媽媽們演講後更有興趣的話題是:身為高中輔導老師的我,會怎麼建議他們孩子的生涯選擇。從選高中還是高職、大學要選有興趣的還是熱門科系甚至到親子溝通,這個部分我就拿手得多了,特別是幾乎每天工作都會談到「放心還是放手」的議題上,主辦單位說不如下次來講這個主題好了XDDD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單一性別學校性別平等教育有待努力

一方面身為輔導老師的我這三年工作下來,接到不少學生的反映與投訴,並沒有獲得相關單位的重視與處理;二方面希望往後能儘量不要再有孩子受到性別歧視與不友善的對待;加上最近教官在輔導室外的空地上基本教練與槍械操作的課程,我聽到了許多性別刻板印象與充滿性別歧視的用語,因此昨天在充滿歡愉氣氛的校務會議上,我實在忍不住舉手發表意見。
一向沉默寡言(因為都在跟學生和家長講話)、默默做事(尚不在座位上就被認為很閒?)、第一線處理學生和家長情緒的輔導人員(大家都不想接情緒性的電話或學生問題直接轉輔導室比較快),確實有必要讓全校同仁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以及我們看到的危機!雖然同事後來跟我說實在我說得太平和了…但其實我心中是有很多情緒的。也正因為我是學校裡的菜鳥,所以我的發言似乎引起了老師們的專注,至少原本像菜市場的會場都安靜下來了。
其實我覺得老師們在融入性別平等教育或特別針對性教育開講其實都是美意,特別有些學科的課程中有既定的教材是關於性與性別相關議題,像是公民、生物、健護…等;但如果真的沒有把握自己的課程活動是有助於提升學生性別意識,甚至是自己的性別意識都不夠且不自覺的話,反而會變成因為教師權力位階對學生的壓迫與霸凌。我在會議上提醒老師們四件事:
其一,課程與教學上對性別意識較沒把握的話輔導老師們都很願意和老師們討論或提供資源,之前和健護、公民科的老師們合作邀請同志諮詢熱線以及臺大學生會到班與談和分享的效果就相當不錯,至少拓展了孩子們對多元性別的瞭解;
其二,須特別留心用語與態度可能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不能因為是男校就認為什麼事都能談、什麼事都可以不修邊幅,像是先前就有老師在課堂上明明是想談尊重性取向與婚姻平權的時事,卻變得是自己的恐同批判大會,後續引發的效應更是讓同學們變本加厲地跟著起鬨、嘻鬧,讓班上隱身的同志學生自我概念受到極大的衝擊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年輕的生命有多大的影響不可不慎;
其三,學生不願意談的事情就不要在課堂上逼迫學生分享,永遠都要注意自己是否濫用了教師的權力,特別是學生的性取向、性經驗等個人隱私;
其四,性騷擾與性霸凌的定義再提醒,希望老師們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也希望校方遇到這樣的事件不要一味地認為是學生需要輔導,最需要輔導的其實是老師們!否則這簡直是一種集體霸凌!如果連第一線的教育人員都沒辦法讓孩子安心成長,實在有違「教育」兩字引出良善良知的美意!
最後,根據人們不見棺材不掉淚的特性,我特別強調如果今天學生們真的投訴性平會或是1999的話,依法老師們恐怕會有後續處理之虞。在場一些資深老師和職員們這時都抬起頭來了!其實我並不是要恐嚇大家,也並不是要大家尋求自保乾脆什麼都不要談,而是要用更謙卑的心去設想我們的權力運用與影響力,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人員要做的應該不只是看到在頂端孩子們(衝75級分、考上臺大)看見每個孩子的美好並且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價值,才更是我們教育人員應該要做的事情,不是嗎?
發言完以後,其實自己有些心直口快後的焦慮,但沒想到會後餐敘時,不少平時沒有太多交集或是很資深的老師們竟然主動來詢問和討論性別議題與教學的事情。雖然我在發言時從那兩百對眼睛中也看到一些不友善和敵意的眼神,我也知道我的發言有針對校方與行政單位一定有讓人不開心;但如果回到我想要發言的初衷: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各式各樣的人和性格,是既存的事實,那麼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怎麼排他和無視,而是「怎麼和大家相處」。站在這個立論點上,我知道我沒辦法改變別人怎麼想,但至少能引發少許的老師有共鳴,盡一份力把對孩子們的傷害降到最低,那也就足夠了!
或許我也有很多性別意識並不盡客觀和尊重,說話和做事情也不是很圓融,但我覺得對的事情需要堅持,圓融的話大家都只是會選擇性地聽或是忽略,年輕氣盛(也沒有很年輕了…)的我或許還需要再磨練吧!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審查資料實作工作坊


這三年在高中的工作經驗告訴我,通常學生都會在拿到學測成績單以後,才緊緊張張地趕工做書面審查資料,為了要讓孩子們提早作準備,這些年可說是花了我不少心力。第一次試著在學測前就辦理工作坊,跟孩子們談審查資料製作的技巧,其實更大的用意是覺得孩子們未來上大學也是需要用到這些技能啊!沒想到參與的學生還算是踴躍。

準備教材時覺得好像在上電腦課一樣,教學生文書編輯的技巧外,又可以順便做一些重要觀念的提醒,我自己是滿心期待地來講課,而且也希望這回真的可以減輕同仁們在寒假開學過後書審個別諮詢超級高峰量的負擔。(一直都覺得該去買台抽號碼牌機和叫號機了!)

有趣的是,學生對於原來word這麼好用嘖嘖稱奇,整場像日本綜藝節目一直「嘿咦…」。不過我覺得最感欣慰的是,實作課程也讓學生體會到其實要做出好品質、用心的資料確實是很花時間,先前幾年的累積更是重要。有孩子懊悔地說,自己上了大學以後會好好安排生活的,因為現在自己需要有些資歷和學習歷程時卻是空空如也。另外的抽樣訪問中有學生說:「回去會跟同學分享考完學測要好好做書審不能打混了!」希望今年開始能夠帶動學生提早作準備的風氣,那也是對自己高中學習階段回顧與負責的展現呀!

不過身為輔導老師,有鑑於最近實在太多身心壓力的個案如雨後春筍(冬筍?)冒出來,還是建議學生考完試先休息幾天出去散散心放鬆一下再戰吧!畢竟這種焦慮的心情,此刻博士班期末報告完成度極低的老師我,真的可以深深地體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