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追求卓越是內在的自我實現動力,不是家長的期待與壓迫

(以下是近日多個學生輔導的狀況整合,並非單一學生的情況)

當我看到孩子捎來的信,說他申請上了臺、清、交、成很熱門的科系,家人不願意讓他就讀,要他先入學(而且還是自己不喜歡的系)再準備重考醫學系。我彷彿看到了孩子哭泣與無力的表情,同時也覺得很心疼…

兩年前在選組時,其實就曾經經歷一場風暴,性向與興趣都指向是一類組,雖然不排斥念自然組,但孩子確實是比較喜歡文科方面,平常在做的事情亦然。從小家長刻意栽培數理能力的孩子這回試著向家人發聲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卻被家人質問未來的工作出路少、薪資太差、社會地位低…

當孩子的焦慮反應被家長視為是由輔導老師和心理測驗挑起的。如果此時你是輔導老師,你會怎麼做呢?

當時的我請家長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因為我看到了孩子被家長壓得喘不過氣來。但身為輔導老師我不可能介入他們的親子溝通,甚至是生涯選擇。我只能相信生命會找到一條出路!我始終記得兩年前我和孩子、家長出了諮商室,帶著祝福卻擔心的心情目送著孩子離去的那一幕。

兩年多來,孩子成績一向很好,家人的期待就只能是醫學系,這彷彿告訴著孩子「你退無可退」。想當然爾,這樣的情況下身心壓力一定非常地大!孩子雖然不排斥念醫,但他清楚自己有更想做的事情。學測前我遇到他閒聊了幾句,說實在我一開始整個快認不出他來了,身心壓力使得他面容無神,舉手投足都充滿著焦慮。

學測成績出爐,其實他考得不錯,雖然不如平常他在校的表現那般亮眼。我相信他和家人又陷入了另一個風暴與煎熬中。但他很努力地準備著,那六個家人期待與自己期待摻半的志願。我知道他很努力了,因為至少一半是他自己喜歡的,多麼地不容易啊!

放榜了,六個志願上了四個,已經是非常傑出的表現了。我為孩子喝采,恭喜他,問他有沒有興趣跟學弟分享考試經驗,卻不見他的笑容和如釋重負。

「老師,我可能要重考了」

我訝異,但也沒有太訝異。只是在無奈的話語背後,其實還看見了些許的憤怒與不平,但那是不能表現出來的。想著因考試壓力而疲憊不堪的孩子,要入學就讀自己不那麼愛的科系同時準備醫學系的考試,光想我就覺得很想哭,也覺得幫不上忙,我和孩子都感到無力。
------------------------------------------------------------------------------------

阿德勒談了很多關於追求卓越的概念,多是在講一種渴望自己更好、追求自我實現的一種內在動力,它能鞭策我們,能支持我們面對挫折與自卑。但是我在工作中常見到的,不是師長引出孩子們追求卓越的動力,而是將自己渴望孩子卓越的期待擴大化,用它來要求孩子好還要更好。

不能說是家長的不對,而是家長可能沒有搞清楚一件事:當追求卓越來自內在自發的動力時,那是持久且正向的;但當那追求的目標是無限上綱、外在要求的,很容易就變得不合現實且不適應。從許多的個案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不知為何努力、將父母期待內化成自己的期待的狀況。然而,在華人社會中要讓父母看見這個部分,也就是最困難甚至太威脅到他們親職的角色與責任。「不放手是因為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往往是我也沒辦法處理的狀況,其實我心中很想說的是:只有孩子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啊!(說出來可能會被投訴到校長室或1999吧…)

我沒有什麼結論與解答,只有很多的無奈。但仍然要支持著孩子心中的那盞燈火、去相信著孩子會在這樣的壓力與環境中,嘗試著調節自己。然而我深信,孩子和家人在未來都勢必會經驗到許多需要重新再磨合的過程。除了讓它自然發生,別無他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