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學測成績公告後,選填志願落點分析問答集

2月25日學測成績公告之後,陸續有許多的學生前來諮詢,不少學生已經有明確的校系選擇方向,有的學生則是因為考得不盡理想但又很希望能錄取夢幻科系,更有的學生猶豫著該不該放棄個人申請,開始準備指考。同時,我也接到許多比孩子還要焦慮的家長來電詢問,因此我把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整理下來,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一、老師我(孩子)學測級分xx,可以上哪些系? 通常接到這種類型的問題,可以反映出「沒有目標志願方向,或是考得不盡理想」。補習班以及網路免費的落點分析網站,多半是將你的成績輸入之後,依照每個校系你的正負分以及不知道怎麼算出來的上榜百分率,排出一大串的報表。這樣子的做法確實是適用在考得不理想的狀況下,擴充自己的選擇;但我想強調,這樣的做法需要搭配的是「學群」的概念。在台灣有十八個學群,既然分學群就表示他們的學習內容是不同的。若選填志願時能夠集中在同一個或較為相近的一、兩個學群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若依差分排序報表來填,很有可能會六個志願落在多個學群,這樣的不利點在於準備審查資料、面試、筆試等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上方向皆不相同,甚至也看到過有孩子跨工程與商管,大學教授們都是閱歷豐富的人,難道看不出來你是同一個版本打天下嗎?有沒有用心與品質就在這樣的細節中能分出高下。例如,可以參考大考中心學系探索量表的結果,選擇相近的學群學類在準備二階上比較「經濟」,同時也較符合學生適性發展的原則。師長們的渴望要適時地節制,多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二、老師我學測總級分xx,可以上oo系嗎? 坊間有許多的升學資料都會提到去年的總級分,但明明有的校系並沒有設總級分的檢定與篩選倍率,甚至是也沒有因為超額比較到總級分,那麼這個總級分究竟是哪裡來的呢?現在的學生仍然有部分可能還是受到長輩的影響,沒有多元入學不同考科組合的概念,還是以總級分對應到哪個校系的概念在設定目標的,這在大考選填志願是非常危險的!

建議仍然應該要先看今年的級分有沒有達到各校系要求的檢定標準,再用今年的級分轉換到去年的級分,對照去年的篩選結果比較差分會比較準確。補教界人士提到可以直接加減多少級分的算法容易會有誤差或高估,請自行斟酌。

三、我要進名校 ,選校不選系,興趣又不能當飯吃 學歷固然在未來求職有些影響力,但也不是絕對的,而且要看產業領域。例如想要進科技業的學生,就會建議他不用填太多個夢幻校系,反而很實際地就自己的可能落點來填,多數有碩士學歷會取得較佳的工作機會,那麼碩士學歷就更為重要(可參考104i升學就業地圖),根本不需要為了進名校而選擇沒意願沒興趣的科系硬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轉系輔系雙主修其實沒有高中生想像得這麼簡單,更需要付出時間與心力來準備,原本科系的成績也需要兼顧,反倒會錯過了很多大學生活的種種學習,得不償失。因此以相關科系為選填志願方向較為理想,唯自己的志向還不清楚的話,選擇較完整校系與資源的綜合型大學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另外要提醒的是,當你只選校時會遇到很尷尬的情況…大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的時間通常同校都會集中在同一、兩個週末,所以你會變得分身乏術,其實這是正確而不是很機車(學生觀點…)的安排,這是要學生強迫選擇,同時校系也能收到認同度比較高的學生!所以選填時別忘了要一併把指定項目甄試的時間考量進去,這樣才能讓自己參加甄試的機會變多。

四、寧可選校也不想要離開家鄉 常聽到有學生或家長提到不希望離開台北。家長的想法是擔心孩子不在身邊,或覺得這樣上大學會變得很「失控」,學生的想法是覺得離家太遠或生活機能不便,共同的理由是覺得城鄉差距與資源不足…其實關於生活機能,有機會的話打聽一下到國外讀書的經驗,你就會覺得台灣的大學生真的太幸福了,而城鄉差距與資源不足確實本來就因為學校間就有落差,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要更好,這都無可厚非,但別忘記學業學習以外的生活經驗以及興趣能夠支持自己面對困境這個不變的道理。

舉個例來說,「中字輩的理想校系」與「清交成沒興趣科系」拉扯中的學生,有很多人忍不住清交成的光環去念了不排斥但勉強可接受,但在學什麼又一問三不知的科系,甚至自然組跑去念社會組的科系。看看最近2月25日中華適性發展協會發表的調查研究,有1/3的人覺得科系跟原本期待不符合,有1/4的人想要轉系,當中甚至連醫學系的都有!這個狀況實在值得學生和師長們深思!

就我自己大學時在外地求學的經驗來說,學習到的東西絕對不會是住在家裡能學到的,有時這些學習反倒是比學業學習還更為寶貴!另外,如果真的不願意離開家鄉的人,也要接受自己可能不能念到理想校系的事實,否則在志願選填上很有可能是「空集合」!

五、已經考得不錯還是想要再戰指考 很多學生學測並不足以考上夢幻校系,但是其實已經考得比學測模擬考好多了,對於這樣的同學,我會鼓勵你把握申請的機會,特別是想報考二類組校系的同學,繁星推薦加個人申請的名額遠多過考試分發!一方面是你沒有辦法確定你指考能考得更好,這段時間能承受得了班上有很多同學是大學生的事實(有的人可能很囂張地開玩!)甚至是能不能靜下心來不去想學測失利的事情。老話一句,大學不會是決定你人生成敗的唯一條件,你的人生還很長,重點是把自己投入在接近自己調性與期待的學習情境中,你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未來想往更好的學習環境走一定有機會的!

六、高中生可以申請科技大學嗎? 高中生可以申請科大,而且也只能透過申請入學的管道進入,熱門的校系都需要達學測頂標以上才有機會申請得到,近年有愈來愈多學生選擇台科大、北科大的工科,還有屏科大獸醫、高餐等校系。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念科技大學會失去競爭力,甚至是往後沒有辦法繼續升學考一般大學的研究所,這是很大的誤解!近年來的各類組升學講座,我開始引薦一些就讀科大的校友返校分享大學生活,都有提到選擇科大除了理論、實務課的比重較平均是符合自己的調性外,在學科的學習上仍然有挑戰,但高中的底子也要紮得夠,加上產學合作與實習的機會,很少有聽到選擇科大感到後悔的校友。更重要的是,校友提到高中生去念科大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和高職背景的同學互助合作、互相學習,從彼此的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生命經驗。我常跟學生說: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可以填六個校系,科大申請可以選擇五個志願(部分學校只能選填一個志願),大家都希望能學測申請就上榜,那麼明明有這麼多的機會,難道不好好把握嗎?

七、我不想考指考,我想學測申請就上! 承上一段最後所述,很多學生從高一起都常念著「想要學測就上」這句話,當然,誰都希望早日上大學,確實這個動機是很值得投資,好好努力準備個人申請和科大申請。但我常看到兩種狀況:

其一,在校期間沒有參與任何的課外學習來佐證你就是他們要的人才,社團活動也都只是混社而已,但考了個還不錯的成績;然而現在大學端選才都希望能招收到的不只是會讀書而已的學生,更希望能找到多元發展甚至是有特殊專才與領域傾向的學生,這其實也是驗收學生在高中前兩年多間的經營與時間規劃能力。若簡章要求的列舉審查資料項目你都空空如也,想要申請就上真的是有難度!

其二,也看到有的學生因為害怕面對指考、想要五月就開始放暑假而放棄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志願,其實也真的很可惜!回到一個「順從渴望(興趣性向)但也尊重自己的角度,這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役而已,但也是你未來幾十年人生的開始,往後還有更多的挑戰,你會怎麼面對它們呢?

八、學測比預期的好,我想申請國外大學! 近年來國外大學和科大一樣詢問度愈來愈高,但很多人是學測考得不錯才突然想到要申請一下國外學校,說實在頗有難度。理由如下:

其一,申請國外學校多半第一梯次的申請早就截止收件甚至有開始面試的了;其二,申請國外大學多半需要提出英語能力證明,GEPT和大考中心英聽是不採認的;其三,國外大學申請多半需要推薦信,需要預留較多時間給推薦老師好好撰寫,但通常這個時節是老師們最忙於輔導同學們選填志願與作審查資料、練面試的時候,真的比較難空出時間寫推薦信;其四,國外大學申請是全英語介面,英語程度不夠的同學除了看懂很花時間,別忘了你是要出國念書啊!送繳的資料、生活環境、授課內容、作業等都得是英語的喔!其五,國外大學申請的獎學金額度主導權都在校方,其實能給多少沒有一個定數。充滿這麼多不確定的狀況下,你還是要申請的同學,請記得國內大學要一邊申請,不要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最後提醒,如果學校有和國外大學合作,有學校推薦制度,被推薦出去了就是一定會上,請不要到時候反悔說我不要了,我有其他選擇了,這樣會讓學校變成該大學的黑名單,影響學弟妹的權益啊!

九、繁星推薦的同學,要準備個人申請嗎? 當然要!因為繁星是最沒有辦法預料的制度,沒有人有把握你一定穩上!建議要同時作個人申請的準備,否則兩頭空會很哀傷!至於繁星推薦你去卡一個推薦序位的同學,誠心地建議你要撕榜就要去念啊!多少台下的同學看到志願被撕走心也被撕碎了呢!只是各校的個人申請校內集體報名作業通常會比較早,繁星放榜隔天就得要上傳至甄選委員會,來不及的話至少也還能個人報名,請特別留意。

十、我要申請軍校、警大可以,沒問題,但你去「體檢」了嗎?這個是很多想申請國防醫學院、警大的同學忽略的事情。另外軍校的申請身份別也有不同,軍費、代訓、自費的資格以及未來的義務為何一定要先搞清楚,同時也會有學校推薦以及個人申請的入學管道,學校推薦通常需要檢附很多資料(包括推薦信),考試內容也不同,請特別詳讀簡章。軍警院校的招生均是獨立招生,與甄選入學、考試入學無關,所以可以安心報考,但都考上的勢必要做出選擇,及時聲明放棄,把機會留給其他同學。


先寫到這些,有想法再來跟大家分享!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高中生涯輔導工作的困境與突破

今天沒有要戰專任教師是否寒暑假要上班的事,也沒有想要戰教師憑什麼放寒暑假這件事,因為我相信大家看到認真與不認真的老師都是事實。所以,今天想說說的是自己這幾天、甚至是這近三年來專任工作下來的心得。
學生放假後的這幾天我在幹嘛呢?除了學測考完陸續有高三學生來諮詢升學準備或是回覆來信哭訴考壞心情的學生們,同時忙著規劃下學期的行政業務,還有手邊一堆未整理的評鑑資料,準備下學期要給學生們參考的升學資料;今天身體不太舒服沒去學校,但一整天下來還是寫了近十封下學期生涯與升學講座、模擬面試委員的邀請信函,真的是頭昏眼花了!我相信這也是很多輔導老師的生活寫照。

其實我常在想花這麼大的力氣與經費作生涯和升學活動的規劃但輔導室始終是個弱勢單位是怎麼回事,除了在上位者看不見(忽略?!)輔導老師的努力,更明顯地且讓輔導老師們有感的是孩子們在課餘時間參與講座的意願很兩極,甚至是愈來愈少人願意來參加。反倒是其他處室邀請業界名人、導演、藝人、夢想實踐冒險者、顛覆傳統生涯進路者的講座場場爆滿。這讓我反思到幾個部分:

一、學生的需求(胃口、口味?!)與關注的焦點不同了。
二、我們在做的較符合家長的需求和期待,但家長要的一定比你做的還要多更多!只是人力與經費就是有限的這件事是沒辦法作為理由和家長溝通的。若家長向上層反映時,又會變成是輔導老師的業務加重,真的是戰戰兢兢。
三、資源分配的落差,輔導室能運用的經費真的很少,即使我們在業務之餘 很努力地寫計畫提專案計畫的申請,內容或經費又被刪改得快不認得這是我申請的…
四、輔導人員自己能不能跳脫升學輔導=生涯輔導的框架束縛。
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並不是否定目前在做的生涯輔導工作是無效無用的,這些升學輔導固然也是有其價值,但那不是全部!我認為若是沒辦法去權衡與疏通上述四點時作出調整,這些系統內的共業往往是輔導老師照單全收。

然而,當我自己冒出「反正也不能改變什麼,撐過去就好吧!」的念頭時,其實又疲憊、無力且又有罪惡感,因為我所認知到的「生涯」並不全是自己這三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啊!

但我更不喜歡的是用「工作哪有可能盡如人意」來帶過這種壓抑與受限的狀態。我覺得這樣的狀況不是不能改變只是會很辛苦,因為需要在工作忙碌之餘更積極地去經營與其他處室同仁、甚至是家長會的人際關係,讓大家瞭解我們在做些什麼以及我們的困難是什麼,這並不是在「裝弱或示弱」,而是呈現困難的事實以及與尋求幫助。需求與期待永遠是會變化與無止盡的,但人際關係是面對這些很重要的資源,若輔導人員始終在賣命作事卻沒辦法讓大家都滿意(包括自己也不滿意),那輔導工作該怎麼永續經營下去呢?

後記:我不諱言自己念博班並不是真的那麼想要走學術路線(也許正是動機如此才覺得念得很痛苦吧…)只是覺得在臺灣各領域似乎都很需要有人脈與資源為基礎,加上資歷和學歷作為加分,才能夠去改變一些現況。這些年讓自己好好地磨鍊、學習、累積、蘊釀,希望自己要秉持初衷不要被環境消磨掉對這份工作的熱情,然後期待未來能夠站在一個相對有機會與力量的位置去發聲,也很希望輔導伙伴們能一起勇於承擔這樣的責任,創造一個更能與自我專業認同一致的環境,也能提供有品質的輔導諮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