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輔導老師的多重角色

今日上完博士班的督導實習課後特別有感。雖然不知道自己博班還能不能撐得下去,但希望自己以成為一個「具督導資格素養與研究能力的學校輔導老師」為生涯志向!

好像更能理解自己在面對行政工作、教學、輔導諮商時的腦袋為何常能切換得來但覺得格外疲憊和辛苦。因為教師的職業性格是比較有效率、效能、結構的、很用力努力的,當學生事務與教學需要看到解決與成效的同時,指導性自然就會比較強,行政工作亦然,這真的讓我覺得很耗能,雖然我知道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

相對地,我在輔導諮商工作上總是覺得輕鬆自在(接到危機個案除外!)也很享受在慢工出細活的改變歷程中。其實我工作幾年下來,不斷地映證了在充滿關係、情緒處理的輔導諮商工作中,著急、指導、認真努力都是派不上用場的!「欲速則不達」還真是最貼切的一句話。

然而輔導老師同時身兼這麼多角色,自然有我們使不上力的地方,就像爸媽、導師有時也有幫不上忙的時候!特別在系統中的人們對我們的期待是「老師」而不是「輔導」老師,是否在這樣系統文化的期待下,我們都被要求到已經不自覺地忘記:細緻地跟隨個案步調、陪伴著受傷的靈魂成長…這些從個案身上學習到的事呢?那不正是我們身為輔導老師最有功能、最引以為傲的部分嗎?

我想所謂的系統合作,除了討論分工合作來幫忙個案外,更重要的是讓系統中的人們對輔導老師有更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建立合理的期待,我們也才能繼續在晤談中不急不徐、穩穩地陪伴個案渡過生命的轉折而不需要為什麼人、事、效率、成果來負責(或者也可以想:如何不讓我們的情感轉移影響到關係!)

不同的工作,思維腦袋用的本來就不一樣,不能想說角色通通都切割就沒事。最近跟一些國高中的科任老師、導師私底下聊,竟發現分工專責化此舉一出,有人覺得輔導老師=各項都做但都不專業,專輔老師=個案到他手上不久就會改變結果也不是這樣,心理師=不是老師但也太有自己的工作原則啊個案也沒有比較好。以上三者真是欲哭無淚,完全就還是老師職業性格的快又有效在思考啊!究竟這些刻板印象怎麼來、怎麼解,新角色進來系統一樣又有新印象,說到底好像就還是那個「期待」的問題。以上真是個大哉問…

期許有天,我能站在更有力的位置,讓更多的人懂這些事,讓輔導老師回歸到我們當年誕生的本質上。更希望自己到了那天不要忘本!加油,大家都辛苦了!伙伴們我們一起加油!